——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红色研学活动纪实
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建设,踏实做好红色育人工作,暑假期间,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统筹策划,精心组织,开展了以“寻访新余红色印记 走读本土革命故事”为主题的特色红色研读活动。

暑期实践活动出征仪式
新余是一块红色土地,所辖的渝水区(原新喻县)和分宜县均为中央苏区县,是中央苏区、湘赣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红色资源丰富。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新余从事革命活动,留下宝贵的红色资源。因此,新余红色资源丰富,加之地方各级政府挖掘红色宝藏的史志工作成绩斐然,学院开展特色红色研读具有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。
利用好本地丰富红色资源,开展好研读活动,学院党委提出具体要求,开展一场走访新余本土红色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,既是推动红色基因传承,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创新举措,也是挖掘江西红色资源,促进了新余本土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务实行动。
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,党委宣传部进行了精心策划。走访了新余史志部门,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,翻阅查找了相关资料,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。在方案中开列了红色微印记目录清单,配有简单资料介绍。宣传部统一制定走访调查表,要求记录详细地址、现场图片视频、发生的故事和实践团队成员的感想。为更加便利地开展实践活动,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,要求师生实践团队,对照目录清单,查找详细地址,实地开展走访调查。各实践队要根据实际情况,依据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选定实地走访的调查点,提前做好准备工作,明确目标任务。为了可视化地展现走访成效,实践团队出发之前,进行了手机采集图像、视频素材的专题培训。
活动进行了精心组织,由校团委具体牵头。活动自5月启动,为期三个月。活动要求各分院、各团学组织结合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制定计划线路,精心组建队伍,提前准备好调查提纲,认真参观学习,并做好图文视频资料的收集。活动结束后学院团委还组织召开“寻访新余红色印记 走读本土革命故事”主题交流分享会,师生汇总研学成果,分享在寻访和走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,所思所感。
六个分院先后组建实践团队,由党员干部、团总支书记、辅导员或党员教师带队,师生团队按片区分头进行寻访。冶金工程学院有志冶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仙女湖区九龙山乡片区,制造工程学院红心筑梦寻访团负责罗坊镇部分片区,电气工程学院“重走红色路‘冶’把薪火传”实践队和“烽火青春信念昭明”红色精神寻访团分别负责水西镇片区和罗坊镇部分片区,智能工程学院“夏日寻‘遗’·红心向党”实践团和“文”采润心团主要负责分宜县片区,商务管理学院“峥嵘岁月”革命旧址研学团负责良山镇片区,现代服务学院青芒筑梦队负责渝水区部分片区。

实践队听老者讲述旧址故事
本次实践活动共组建8支实践队,近200名师生参与,走访红色印记35处,拍摄图片107张,拍摄视频17个,发掘故事28个,汇编材料3万余字,并形成调研报告汇总1份。
在寻访过程中发现,部分地处偏僻的旧址、墓地,虽然事先安排新余本地的老师或学生带路,要找到具体的地址还是耗费了行程的大部分时间,有的甚至难以找到具体地址。
“峥嵘岁月”研学团在寻访彭树德烈士墓时,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。在抵达彭树德烈士墓地址——分宜县钤山镇桥边村船形上后,在一位熟悉村落历史的老人的主动带路下,沿着乡间小路前行。路上偶尔能看到几座老旧的土坟,但墓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,队员们都会上前擦拭墓碑、仔细辨认,生怕错过任何线索,几番察看,都未能找到与彭树德烈士相关的信息。暑气炎热,队员们衣服被汗水浸湿,脚步却没有停下。在本地老人带领下,实践队绕到山边,在几棵粗壮的老樟树下仔细搜寻,分头在树下及周边区域察看,均无果。老人还向在附近耕作的村民打听,都只依稀记得有烈士安葬在此,却不知具体位置。由于行程安排,最终不得不结束当天的寻访。
虽然没能找到彭树德烈士墓,但整个过程中,从梳理史料、询问村民到实地寻找,每一步都让我们对烈士的敬意更深一层。那些模糊的线索以及乡间留存的历史痕迹,都成了师生了解烈士事迹、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片段,这份寻找的经历,本身就是对烈士精神的一次追寻与缅怀。研学团队员感慨:今天的寻访翻山越岭钻密林,还是挺辛苦的。但是,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感受到革命年代,先辈们在恶劣环境下闹革命的艰辛,烈士们在白色恐怖条件下抛头颅、洒热血,追求理想的壮烈。没能找到彭树德烈士墓,很遗憾。下次我还要来,一定要找到,为烈士献上一束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