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现代服务学院徐卉报道】近日,现代服务学院“瓷韵青行”实践团前往千年瓷都景德镇,以“学讲研践”为路径,将陶瓷文化与助残扶弱、乡村振兴、红色传承深度融合,用青春行动诠释“感恩奋进”的时代内涵,在赣鄱大地上写下生动的实践答卷。

学深悟透,筑牢文化根基
团队以“理论+实地”双轨学习夯实基础:出发前开展主题团日活动,研读《景德镇陶瓷史》梳理文化脉络;7月1日开班仪式上,中宣部“国家文化英才青年领军人才”章晨教授以《用陶瓷语言讲好中国故事》为题,从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交融、非遗技艺传承等维度解析陶瓷文化的时代价值,其“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过去,而是让传统与当代对话”的金句引发学子深思。

实地研学中,队员们走进湖田瓷社古陶瓷馆,在章晨指导下触摸宋元明清瓷片标本,指尖轻抚间感受“白如玉、明如镜”的瓷质精髓;在三宝蓬艺术聚落,与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滕道洋面对面交流,学习青花“料分五色”的技法密码,在“揉泥-拉坯-施釉”的亲手实践中领悟“七十二炼方成器”的匠心哲学。每晚的“感悟陶瓷文化”主题讨论中,队员们结合当日见闻,围绕“传统技艺如何破圈”等议题碰撞思想,让理论学习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

创新宣讲,传播瓷都魅力
团队以“线上+线下”多元形式扩大传播半径:在抖音开设“陶瓷小课堂”直播,林文静、黄艺等队员化身主播,带领网友云游御窑厂遗址,用“青言青语”解读清代粉彩百鹿尊的纹饰寓意,单场直播吸引不少网友观看;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“沉浸式剧本杀”宣讲,队员们自编《民国风华与现代瓷都》剧本,让参与者通过“辨瓷土”“画青花”等任务,在游戏中领悟“窑火千年映家国”的历史逻辑。
针对不同群体,宣讲内容各有侧重:对留守儿童,用“陶瓷姓氏图腾”讲解姓氏起源;对留学生,通过“24 节气陶瓷贴画”工作坊解读农耕文化;对残障群体,以“一块陶泥的新生”讲述听障陶艺师张玲的创业故事。团队还制作《瓷心助残》纪录片、“陶瓷贴画” H5 互动长图,其中H5嵌入10条江西文化线路,点击瓷片即可观看相关故事,让陶瓷文化在指尖流转中深入人心。
研思并行,探索文化密码
团队聚焦陶瓷文化传承中的痛点难点深入调研:在瑶里古镇,队员们走访30余户村民,梳理出“陶瓷产业带动人均年增收3000元”的具体数据,同时发现“传统技艺后继乏人”“电商销售能力不足”等问题;在助残工坊,通过50份问卷调研,总结出残障工匠“培训周期长”“工具适配性低”等困境。

基于调研,团队形成《景德镇陶瓷助残就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研究报告》,提出“高校设计+工坊制作+电商销售”闭环方案,建议开发盲文陶艺教材、建立陶瓷废料再生合作社等;针对“景漂”艺术家群体,调研团队分析其创业瓶颈,形成《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陶瓷非遗国际传播建议》,为后续创作实践筑牢理论根基,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。


践行使命,赋能文化传承
团队将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效:在瑶里古镇实施“陶瓷废料再生计划”,回收80余斤碎瓷片,与村民共同拼贴的“瓷绘墙”,既美化村落又宣传环保理念;为当地设计“陶瓷小茶农”IP形象,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,帮助王阿姨等7户家庭通过抖音售出陶瓷摆件120余件;在博爱助残工坊,队员们与听障工匠合作设计“模块化陶瓷教具”,将复杂纹饰拆解为磁性贴片,降低制作难度,助力12名残障学员掌握基础技艺。此外,团队还为留守儿童开设“陶瓷捏塑课”,孩子们亲手制作的“十二生肖陶瓷玩偶”,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珍贵藏品。
从理论课堂到实践现场,从文化研习到创新传播,“瓷韵青行” 团队以“学讲研践”为路径,让千年陶瓷文化在青春探索中焕发新生。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:“我们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学习者,更是传承者与创新者。”这份青春担当,正让赣鄱大地上的瓷韵文脉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流淌、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