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学院动态 -> 现代服务学院 -> 正文

新闻中心

现代服务学院实践团队介桥推普赋能乡村发展纪实

信息来源: 现代服务学院 徐卉 发布日期:2025年07月29日 23:52

【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徐卉报道】千年古韵,普韵新声。近日,现代学院“介桥普韵青衿行”实践团队在分宜县介桥古村钤阳书院,正式启动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普通话为核心纽带,聚焦“智慧康养”“童语同音”“语通技能”三大行动方向,将语言推广深度融入不同年龄层村民的生活场景与发展需求,让规范语言成为连接银龄、孕育未来、激活动能的“金钥匙”,探索出一条语言服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。

智慧康养:让普通话成为银龄跨越“数字鸿沟” 的拐杖

“严爷爷,‘赣服通’这三个字,咱们用普通话说清楚,以后查社保、交电费就不怕搞错啦!”在村活动中心的“智慧康养”小课堂上,志愿者张蓉正拿着智能手机,用缓慢清晰的普通话给老人做示范。这里的每一项服务,都藏着推普的巧思—— 讲解慢性病管理时,志愿者先念出“高血压”“糖尿病”等术语的普通话标准发音,再对照方言解释含义;教视频通话操作时,把“拨打”“挂断”等步骤编成普通话口诀:“绿色按键点一点,看见儿女笑开颜”。

课堂上的“介桥故事大家讲”环节,成了老人们练习普通话的绝佳平台。68岁的林根生老人想讲瑞竹亭的传说,刚开口用了方言,志愿者就轻声引导:“林爷爷,‘瑞竹亭’的‘瑞’字,咱们用普通话说,翘舌音要读准哦。”老人跟着纠正发音,把“竹报平安”的典故讲得愈发流利。团队还为老人录制“普通话 + 方言”双语短视频,既有他们讲述的古村往事,也有健康知识要点复述,既帮老人留住记忆,又让普通话在日常复盘中自然习得。正如村民钟兰芳奶奶所说:“学说话和学本事一块儿会了,这课上得值!”

童语同音:让普通话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“第一把钥匙”

天井下的钤阳书院,“亲子悦读坊”里传来稚嫩的普通话朗读声。志愿者正拿着手绘的“介桥乡土绘本”,教孩子们念:“这是毓庆堂,青砖灰瓦真漂亮。”绘本里的每一页都藏着语言学习的巧思 ——“进士牌坊”旁标着拼音,“古樟树”下配着短句,孩子们指着画里的家乡建筑,自然而然地跟着念出普通话。

“玩转普通话”亲子游戏日里,语言学习与乡土认知巧妙融合。“介桥建筑认认看”游戏中,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普通话描述“鹿衔灵芝”砖雕:“小鹿嘴里叼着灵芝,是吉祥的意思”;“分宜特产摸摸猜” 环节,摸到苎麻的孩子会说:“这是麻麻的,做衣服的。”志愿者立刻用普通话补充:“这是分宜苎麻,能做漂亮的布。”最热闹的是“童谣新唱”,志愿者弹着电子琴把方言童谣《小星星》改成普通话版本,孩子们唱着“一闪一闪亮晶晶,满天都是小星星”,在韵律中熟悉规范语言。

家长微课堂上,志愿者不仅教“爸、妈、吃饭”等基础发音,更示范如何用普通话给孩子讲睡前故事:“讲‘严嵩读书’的故事时,可以说‘古时候有个读书人,他在介桥村认真学习’,这样孩子既懂了故事,又学了说话。”发放的普通话养育指南里,“辅食添加”“洗手步骤”等内容都用短句标注,方便家长边学知识边练表达。

语通技能:让普通话成为乡村发展的“金名片”

“欢迎来到介桥古村,这边是严嵩故里,始建于明朝……”在“乡村旅游服务用语”微培训现场,村民黄桂兰大姐正用刚学的普通话练习讲解词。针对农家乐经营者,团队整理出“接待常用语 100 句”:“您需要靠窗的座位吗?”“这是我们的特色菜‘分宜炒粉’。”每句话都标注发音要点,还模拟游客提问场景让村民练习应答。想做民宿的年轻人苏雪说:“以前怕说不好话招不来客人,现在能用普通话介绍咱村的老房子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
“智慧助老与托育服务”培训中,普通话成了技能传递的纽带。志愿者教骨干们说:“爷爷,我帮您测血压,您放松就好。”并强调“测、压、放”等字的发音;讲解亲子活动组织时,示范用普通话引导孩子:“我们一起搭个像瑞竹亭的小房子吧。”这些本土化骨干学成后,既能用普通话为村民服务,又能带着大家继续练习,让语言推广形成长效循环。

普韵润古村:让语言之桥托起振兴新图景

从银龄老人用普通话视频通话的笑脸,到孩童念出“我爱介桥”的稚嫩声音,再到村民用规范语言迎接游客的自信——介桥古村的“新声”里,藏着语言赋能乡村的生动答卷。实践团队将普通话推广从“单纯教说话”转化为“融入生活场景、对接发展需求”的系统服务,让规范语言成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工具、孩子认识世界的阶梯、乡村激活动能的钥匙。

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徐卉所说:“当介桥的青砖黛瓦能被更多人听懂的语言描述,当村民的故事能用更规范的方式讲述,古村的文化魅力才能真正走出去,乡村振兴的底气才会更足。”这场青春与古村的“普韵之约”,不仅让千年村落飘起规范声韵,更用语言之桥,架起了传统与现代、乡村与世界的连接之路。